足球外围投注网站365
丁国瑜院士

        丁国瑜,男,汉族,1931年9月出生,毕业于苏联莫斯科地质勘探学院,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地震局地震预测研究所研究员。

        一、主要科研工作经历:

  1961年1月1日,在中国科学院地质研究所任副研究员(自然科学);

  1962年-1970年,在中国科学院地质所第四及研究室任研究室副主任;

  1970年-1981年,在国家地震局地震分析预报室任研究室主任、地震局党组成员、负责人;

  1979年,在国家地震局任研究员(自然科学);

  1988年,在国家地震局分析预报中心任研究员(自然科学)。

  1986年-今,在国家地震局(98年更名中国地震局)任科学顾问;其中1983-2004年,担任中国地震局科技委主任(现为名誉主任)。

二、代表性论(译)著:

  编制了"中国主要活断层滑动速率图"、"中国主要活断层图集"(主编)及"中国现代版内活动图"

三、科研成果与成就:

  1984年,获得国家人事部授予的"中青年有突出贡献专家"荣誉称号;

  1993、1989、1977年获得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授予的"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三等奖";

  1991年获得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授予的"国家自然科学三等奖";

  1994、1992年获得国家新闻出版署授予的"全国优秀科技图书一等奖、二等奖";

  1999年获得何梁何利基金评选委员会授予的"和里昂合理科学与技术进步奖"。

  丁国瑜长期从事新构造、活动构造、地震构造及地震危险性评估的研究。曾长期担任中央地震工作办公室、国家地震局的震情分析室主任的工作,在开创和建立我国地震监测、分析预报工作系统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他是中国活动构造特别是活断层及新构造及现代地壳运动和变形研究的开拓者。率先对我国的主要活断层的滑动状况进行了全面的分析,首次定量、半定量地给出了中国大陆新构造块体见相互运动和变形状况的基本图像,编制了"中国主要活断层滑动速率图"、"中国主要活断层图集"(主编)及"中国现代版内活动图",曾担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国际地质对比计划(IGCP)第206项目-全球主要活断层特性对比研究主席,大大推进了我国在这一研究领域与国际上的交流与影响。他提出的中国现代地壳破裂网络与地震关系的模型,中国内陆活断层的习性及活断层破裂分段原则与方法的论述得到了较广泛的引用。他的上述研究工作一直是与减轻地震灾害、强震预测和解决重大工程建设中在关地震危险性评估的需要时紧密联系的,他参与了三峡、多个大坝工程、多座核电站等多项重大工程的选址和地震安全性评估的工作,获得过国家科委、水利部、能源部、国家地震局等部门的表彰。他曾担任联合国国际地震危险咨询委员会的委员、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1、2、3属学科评议组的委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当时称学部委员),1985年当选为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

四、社会兼职情况:

  1983年-1989年,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地质对比计划中,担任全球活断层对比项目主席;

  1959年-今,担任中国第四纪研究委员会副主任(1993-2003);

  1979年-今,曾任中国地震学会副理事长、理事长;

  1985年-今,担任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

网站声明联系我们网站地图 京ICP备:0608229777 Copyright 2011 中国地震局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