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震减灾知识十讲
Fang Zhen Jian Zai Zhi Shi Shi Jiang
韩渭宾 编著
四川省地震局
二○○七年六月
目 录
前言................................................................................ (Ⅰ)
第一讲 地震是怎么回事........................................ ( 1 )
第二讲 怎样描述一个地震.................................... (22)
第三讲 地震活动有什么特点................................ (45)
第四讲 地震会产生哪些宏观现象........................ (65)
第五讲 地震灾害有哪些特点................................ (107)
第六讲 地震究竟能不能预报................................ (129)
第七讲 设不设防大不一样........................................ (175)
第八讲 紧急救援越快越好........................................ (190)
第九讲 我国防震减灾工作方针与三大工作体系.... (220)
第十讲 个人与家庭的防震减灾准备........................ (279)
主要参考资料................................................................ (295)
前 言
地震是一种严重的自然灾害,新闻媒体时有国内或国外某地发生强震造成惨重伤亡的报道。很多人希望多了解一些有关地震的信息和防震减灾的知识,可是人们直接感受地震的机会却非常少。我从跨出校门,就到多地震的川滇地区从事地震工作了40多年,碰到的7级以上地震也只有几次。很理解,对于多数长期生活在少震区的非地震专业工作者来说,接触地震的机会必定少而又少。我很想把这几十年看到的、听到的,从资料、文献中查阅到的各种地震现象,学到的和体会到的有关地震和防震减灾知识介绍给大家。2005年底,四川省地震局领导也许是考虑到我已退休,约我写一本防震减灾科普读物,我也觉得这是发挥余热的一种好途径,一拍即合。
20世纪60年代,我国有计划、成规模大力推进地震预报初期,曾组织编写出版了不少以宣传地震预报为主的浅显易懂的地震科普读物。对于普及地震与地震预报知识,推动地震预报的专群结合发挥了积极的作用。随着时间的推移,震例的积累,特别是地震工作的领域从单一的地震预报向地震监测预报、震前防御与应急救援等综合防震减灾扩展,我们关于地震与防震减灾的知识已经丰富得多了。近年,又有一些侧重震前防御,应急救援或地震某一方面知识的科普读物问世,无疑,是非常有益的。考虑到改革开放以来,国民经济高速发展,科技、教育和文化事业也长足进步。九年制义务普及教育已基本实现,高校本科与研究生大幅度扩招,我国广大群众的文化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综合防震减灾务必以政府为主导,干部队伍逐步年轻化、知识化,更需要较高的防震减灾知识。因此,我想写一本具有中学文化程度的公众基本能看懂,学历高一些的非地震专业人士也会感兴趣,干部与群众阅读都会得益的,既讲解与地震有关的基本科学问题,也介绍相关政策,比较全面反映目前有关地震与防震减灾基本知识的科普读物。
全书共分十讲,回答了十个方面的问题。编排的考虑是:先讲“地震是怎么回事”和“怎样描述一个地震”让读者对地震的基本概念与发生地震的地体环境、描述地震的基本参数与常用名词有所了解,才开始介绍地震活动有什么特点地震会产生哪些宏观现象与地震灾害有哪些特点然后解释和讲解防震减灾三条主要途径中,公众可能最关心的三个问题:地震究竟能不能预报设不设防有什么不一样和紧急救援为什么越快越好为第九讲介绍我国防震减灾工作方针和三大工作体系做好铺垫。最后一讲,告诉大家个人与家庭应做哪些防震减灾准备这样编排是为了尽可能减少重复,让从头到尾浏览的读者有一点前后连接的整体感。实际上,各讲内容相对独立,读者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和喜好,挑着读,遇到不明白的名词再到第一、二讲去查。第一、二讲的部分内容稍微深一点,不感兴趣的可不读。后面用大量实例和照片介绍的地震造成的破坏现象,与如何防震减灾的知识,即使没有高中毕业的文化水准也能看懂。
虽然长期从事地震预报研究和地震科技管理,曾涉猎防震减灾各环节的业务,但是这本科普读物涉及内容如此广泛,我不敢信手写来。写的过程也是再学习的过程,后面列出了主要参考文献和资料。收集、学习陈建民、何永年、陈运泰、陈顒、马宗晋等中国地震局领导、院士在各种场合所做报告的电子演示文稿,以及中国地震局有关职能部门为地方举办的各类业务培训班的技术资料,使我得益匪浅。中国地震局台网中心、四川、云南、新疆、辽宁、山西、内蒙等地震局的不少专家、朋友也提供了相关资料和有益的帮助,四川省地震局及震害防御处更为本书的出版给予了多方面支持,江在雄编审和田力副编审在编辑与出版的过程中付出了艰辛的劳动。在此,一并致谢。
鉴于科普读物性质,书中没有对每一张图片一一注明出处。它们均取自书后列出的参考资料和上述电子演示文稿、技术资料。也有少数近年的地震灾害及救灾照片是从网上下载的。实际上,有的照片已几经转载,实在无法查清楚原始拍摄者是谁当我们引用或看着这些照片和资料思考和讨论问题的时候,不能不由衷地感谢为取得这些珍贵照片和资料,最先赶到地震现场的地震科考队员、地震灾害紧急救援队成员、新闻记者,以及当地有心留下资料的人们。本书第四讲中有几张反映2004年印尼苏门答腊西9.0级地震激发海啸冲向泰国拉克山海滩的照片,实际是救援人员从一对到此旅游受难的加拿大夫妇的数码相机中取出来的。这就是说,为了取得这些珍贵照片和资料,他们不仅付出了辛劳和汗水,还有人献出了最宝贵的生命。如果展示这些材料能让更多的人更多地了解地震与地震灾害是怎么回事增加防震减灾知识,以后万一遇到地震可能减轻灾害损失,我想,那将是对他们辛勤工作和无私奉献最好的回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