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抗震设防  >  防震减灾知识十讲
第08讲 紧急救援越快越好
发布时间:2013-10-30 18:49:56         信息来源:    管理员

 第八讲 紧急救援越快越好

 

  地震预报还没有过关,也不可能对所有的建筑物都按万无一失的标准抗震设防,一旦遭遇强震,总会有人或财物被压埋,需要紧急救援。实际上,再大的地震灾难,也总有人和财物被救出来。因此,可以说,紧急救援是减轻地震灾害的最后一道关卡,也是很有成效的一道防线。

  许多救灾现场的经验与教训告诉我们:紧急救援越快越好;有没有应急预案,救援的效果大不一样;应急救援是系统工程,必须政府主导,各部门密切配合,自救与互救为基础,解放军为主力军,全社会参与,才能取得决定性的胜利;而近几年国内外地震救援工作经验进一步表明,建立并加强专业救援队能进一步提高救援效率,是当前国际上流行的做法。

  8.1 紧急救援越快越好

  地震灾害具有很强的瞬间突发性,但再大的地震顷刻

  间坍塌下来的废墟里总还有存活的生命。因为直接被砸死的只是一部分人,废墟中总有断墙残壁,或没有完全砸碎的结实家具与比较大的预制板或其他构件组成一些空间可以让幸存者存活下来。例如,有人在唐山地震现场考察估计,地震瞬间被压埋了63万多人,最后公布的死亡人数为24.2万多人。因此,可推测,被压埋的人中约有60%得救了。

  许多地震救援现场的经验说明,救出来的时间越早,被救幸存者存活的可能性越大。有专家根据几次地震救援记录得到如图8-1所表示的,被救人的存活率随时间衰减的关系。

  

图8-1 被救幸存者存活率随时间的衰减关系

  从这张图上可以看到,地震发生的第一天救出的幸存者80%以上可能活下来,如果在震后半小时内获救,存活率可超过90%。第二、三天救出来,还有30%以上的存活可能性。第四天存活率已不到20%。第五天,只有百分之几的存活率了。越往后,存活率越低。一周以后,被挖出来,经抢救,也有奇迹般活下来的。例如,解放军某部在唐山地震后第8天救出一位被压埋182小时的8岁儿童,图8-2是这位小朋友在接受医生检查的照片。又如,一位46岁的中年妇女卢桂兰压埋13天零8小时后才被解放军扒出废墟,经抢救脱离危险。图8-3是她刚被扒出来的照片。图8-4她康复后的照片。

  这些统计数据和事例说明,首先,强震发生后的紧急救援应该是越快越好,抢救生命的主要任务应该在前几天完成。其次,尽最大的努力,精心抢救,后几天也可能有希望出现奇迹,再救活个别人。

   

  图8-2 解放军某部救出被压埋182小时的8岁儿童在接受体检

 

  

  图8-3 被压埋13天零8小时的一位46岁中年妇女卢桂兰被解放军刚救出来的情景

 

  

  图8-4 卢桂兰康复后的情景

  8.2 政府主导,各部门密切配合,以自救与互救为基础,解放军为主力军,全社会参与,是唐山地震时做好紧急救援和各项抗震救灾工作的根本保证

  政府主导 一次大地震,特别是发生在经济发达地区的大地震可能在顷刻之间倒毁一大片,就像前面介绍过的唐山7.8级、炉霍7.6级、通海7.7级、日本阪神7.1级、土耳其伊兹米特7.8级与台湾集集7.6级等地震那样,成千上万,甚至几十万人被压埋在废墟里需救援、医治或清理安葬,幸存者面对大量房屋已倒塌、破坏,又断电、缺水、粮食等生活用品匮乏,通信、交通中断或出现严重故障的情况,怎么生活生产又如何恢复也许还会人心不稳,社会治安恶化,甚至发生火灾、水灾或滑坡、泥石流等次生灾害,又须谨防瘟疫的发生与流传,等等。遭遇大地震这样的突发大灾难,需要考虑的问题太多,需要做的事情太多,需要调动各方面的力量,的的确确是一个很大的系统工程。这种情况无论发生在哪一个国家,不管是什么社会制度,古今中外,都必然由政府来统一处理。能不能尽快处理好,尽量减少灾害损失。实际上,也是对政府的严峻考验。建国后,我国各级党委和政府认真应对每一次地震灾害,一次又一次从地震废墟里挽救了一批又一批生命,取得了一次又一次抗震救灾的胜利。唐山地震就是一个突出的例子。下面根据总结材料简要介绍唐山地震抗震救灾的大致情况。

  唐山地震发生在20世纪70年代。正如前面已经介绍过的那样,当时我国地震速报能力还比较差,3点40分的地震,到天亮才弄清震中在唐山。那时没有地震应急预案,甚至还没有或不用应急救援这个名词,但是,一旦明确了地震三要素与大致灾情,党中央、国务院立即于当日早晨6点在北京召开了唐山地震救灾紧急会议,决定:成立由一位政治局委员、副总理负责的中央救灾指挥部(设在北京),负责京、津、唐地区抗震救灾的统一领导;指示由河北省委第一书记、北京军区一位副司令和一位副政委组织唐山地震救灾指挥部(设在唐山机场,简称省前指),全面负责唐山现场救灾的指挥组织工作;建立河北省救灾后勤指挥部(设在石家庄),负责唐山地震救灾的后勤保障工作;还要求国务院有关部、委、办和有关省、市、自治区成立援唐指挥部,主要负责专业救灾的指挥及援唐的组织工作。中央一声令下,各级救灾指挥部迅速成立,形成完整的抗震救灾指挥系统,并立即行动起来。

  解放军是抗震救灾的主力军 党中央、国务院和中央军委火速调集解放军北京、沈阳等军区和海军、空军、铁道兵、基建工程兵等军兵种部队的14万余名官兵,包括飞机2478架次、各种车辆7100多台,风雨兼程,以最快的速度抵达唐山地震灾区,包括受地震波及的天津、北京的一些地区,投入到抗震救灾当中(分配至唐山10万人、天津3.7万人、北京4000人)。图8-5是纪念唐山地震30周年材料中披露的当年各路大军进入唐山灾区的路线示意图。图8-6和图8-7分别是其中两支部队指战员奔赴灾区的情景。

 

  

图8-5 解放军各部进入唐山灾区路线示意图

  

图8-6 解放军某部指战员日夜兼程赶赴唐山地震灾区

 

  

图8-7 海军某部指战员奔赴唐山地震灾区的情景

  从发震当天到7月底,短短4天内,全国各地支援唐山灾区(不包括天津、北京)的人员约达15万人。其中,解放军10万余人,由13个省、市、自治区和解放军、铁路系统组成的280多个医疗队的医务人员2万人,工业、交通、邮电等部门的干部、技术人员和工人3万余人。各地派出的汽车5千多辆。7月28日到30日,仅唐山机场就起落飞机874架次,运进救灾人员数千人,救灾物资几千吨。

  这次大地震发生在人们熟睡的后半夜,多层房屋叠式倒塌,绝大多数人被不同程度地砸伤或压埋在废墟里。大部队到达灾区,首要任务是以救人为中心的抢救工作。指挥部根据唐山市地形特点和各部队进入方向,把唐山灾区划为东片(陡河以东,包括东矿区),北片(市区新华路以北)和南片(新华路以南,包括丰南县)部署兵力。各片又按部队建制划分地域,各负其责。医治抢救工作在纵向上,分现场救护、后送伤员和收容治疗三大任务,形成三线布局。第一线配属救灾部队,实施现场救护,分片负责,由部队统一指挥。第二线主要担负伤员分类、急救、中转和随火车、飞机后送伤员。第三线主要负责后方收容治疗。现场救护主要突出一个“快”字。在救护中采取了“三结合、三为主”的方法,即定点救护与分散寻找伤员相结合,以寻找伤员为主;集中救治与分散救治相结合,以分散救治为主;救治与后送相结合,以后送为主。

  解放军救灾部队,在全国各地支援的吊车队、医疗队的密切配合下,救出被压埋群众16400人。到9月上旬,据不完全统计,各医疗队共治疗伤员159万人次,其中抢救危重伤员6.34万人,做各种手术2.95万人。图8-8至图8-15给出了一些解放军和各地医疗队搜救和医治伤员的照片。

  

 

图8-8 解放军某部指战员在唐山灾区扒寻压埋群众照片之一

 

  

  图8-9 解放军在唐山灾区扒寻压埋群众照片之二

  

  

图8-10 某集团军医疗队在抢救垂危伤员

  

 

 图8-11 上海医疗队建立了简易病房,让伤员得到及时治疗

  

  

图8-12 某部医护人员精心护理地震第2天出生的婴儿

  虽然抢救压埋人员的存活率随时间推移,很快衰减,但救灾部队搜救工作坚持了相当一段时间。好多天以后,解放军还像图8-13所给的照片那样仔细地在寻找是否还有可挽救的生命。上面介绍的救出压埋13天零8小时的46岁妇女卢桂兰就是一例。但决不是仅此一例。又如,某部装甲兵团指战员于8月4日,在开滦医院大楼的废墟下,发现了在此住院治疗的被压埋长达181小时的唐山矾土矿工人王树彬,经过6小时的奋战,终于把他救了出来。图8-14就是当时王树彬被救出,获得及时治疗的照片。再如,开滦赵各庄矿五采区陈树海、毛东俭、李宝兴、王树礼、王文友五位矿工在井下与饥渴搏斗了15昼夜,被找到时,已全身极度衰竭,生命垂危,但军、地医疗队密切合作,经井下急救,井上精心治疗护理,终于脱险被救活。图8-15是这5位矿工被救出后的照片。

  

  

图8-13 很多天以后,解放军救灾部队还在废墟里仔细寻找幸存者

  

  

图8-14 震后第8天从开滦医院废墟下救出唐山矾土矿工人王树彬

  

  

图8-15 开滦赵各庄煤矿5位工人被困在井下15昼夜才被救出

  自救与互救是基础 无数的事例说明解放军是地震救灾的主力军,每一次救灾都进一步增强了军民鱼水情。图8-16是一幅唐山群众依依不舍地欢送完成了抗震救灾任务的亲人解放军的照片。但是,外因总是要通过内因起作用的,地震灾区当地群众的自救与互救是一切救助的基础。一方面,解放军的辉煌业绩是在包括当地群众在内的全国人民支持下取得的,另一方面,解放军火速奔赴灾区是需要时间的。当解放军到达现场前,已有许多被压埋群众通过自救与互救脱险。请注意一下前面介绍过的一组有关唐山地震灾害与救灾的数据:唐山地震瞬间被压埋大约为63万多人,死亡24.2万多人,以解放军为主力的救灾队伍一共救出16400人。显然,自救与互救脱险的是多数。当然,这些人被压埋的程度一定比较轻,相对地说,比较容易脱险。进一步调查研究发现,驻唐山部队仅占救灾兵力的20%,但抢救出被压埋群众15800余人,占部队抢救人数的90%。这也是一支来自当地的力量。他们救援存活率高的本质原因就是抢救早。随着时间的推移,容易救的已经救出来了,抢救越来越难,存活率越来越低。说明这些情况绝无淡化解放军主力军作用的意思,只是想说,一个地方受灾后,国家一定会派解放军,或其他专业救灾队伍大力支援,但当地决不能等待,自救与互救是最基础的救灾力量。

  

  

图8-16 唐山群众依依不舍地欢送完成了抗震救灾任务的亲人解放军

  唐山地震救灾活动中,自救与互救发挥这么大的作用,充分体现了唐山人民敢于善于与灾害斗争的优良品质与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许多脱险后的各级干部不顾个人或亲友的安危,迅速到达工作岗位,组织指挥或参与抗震救灾。时任唐山市委第一书记的许家信被救出后,赶到市委机关,就在门前路边的一辆公共汽车里,成立了临时救灾指挥部(图8-17)。指挥部做出的第一个紧急决定是,通知开滦各矿打开通往地下的备用通风井口,抢救井下工人。开滦矿党委书记、副书记首先想到的是井下有近万名生产工人,及时奔赴各矿组织护矿救护队,实施营救,使1万名井下工人安全脱险。图8-18和图8-19是群众互救与相互照顾的照片。当地医院的脱险者也建立临时诊所为伤员治疗(图8-20)。

  

 

 图8-17 唐山市委第一书记许家信(中)脱险后,在路边的一辆公共汽车里,成立了临时救灾指挥部

  

 

 图8-18 唐山灾区群众互救的情形

  

  

图8-19 灾区群众互相照顾

  

 

 图8-20 唐山市医务工作者脱险后迅速建立临时诊所为伤员治疗

  各部门密切配合,全国各地大力支援,抗震救灾全面推进 整个抗震救灾工作采取了以解放军为主体,中央和地方专业队伍配合,按专业性质对口救援的战略。煤炭、铁路、电力、邮电、建设等部门分别承担了各所属系统工矿以及公用设施的抢修和恢复重建工作;建立现场与后方相结合的救援体制,以解决救灾工作应急需要。

  由于伤员多,伤势重,全部当地治疗,吃、住、医都有难以克服的困难。唐山救灾指挥部组成了军队、地方联合的转运伤员领导小组,设置了铁路、空运组织机构,统一领导后送伤员工作。在机场,唐山、丰润、古冶等10个火车站设立兵站医院,按伤病性质和轻重分类,先后动用各种飞机564架次,列车159列,共外转伤员10万余人,到吉林、辽宁、山东、河南、安徽、湖北、山西、陕西、江苏、北京、天津、上海等省、市和本省石家庄等地区。图8-21和图8-22分别为直升机与火车转运伤员的照片。

  

  

图8-21 唐山地震灾区动用直升机转运伤员的一个场景

  

 

 图8-22 火车转运伤员的一个场景

  有关省、市积极、妥善安排伤员接受工作。图8-23展示的湖北省委书记韩宁夫等领导亲自到车站为伤员抬担架,就是一例。

  

  

图8-23 湖北省委书记韩宁夫等领导亲自到车站为伤员抬担架

  唐山地震摧毁了市电信楼和市内通信线路,唐山市对内对外电信全部中断。地震当天,邮电部即派出负责干部和通信小分队,成立前线抗震通信领导小组,在唐山抗震救灾指挥部的统一领导下,组织各省援唐通讯队伍,开展抢修工作。图8-24反映了当时尽快抢通市内临时线路的情景。图8-25为机场雷达连在抢修雷达。

  

 

 图8-24 尽快抢通市内临时线路

   

  

  图8-25 机场雷达连抢修雷达

  电力、供水、铁路、公路等部门也都采用类似的办法,在唐山抗震救灾指挥部统一领导下,相关部门密切配合,各省、市以及本省各地区大力支援,分清轻重缓急,迅速恢复供电、供水与交通运输。图8-26至图8-29是一组抢修照片。其中有不少解放军的身影,解放军在抗震救灾的各条战线上都是生力军。

   

 

 图8-26 唐山电厂抢修发电设备

     

 

 图8-27 抢修自来水水泵

   

 

 图8-28 铁道兵某部在京山线上抢修被地震破坏的路基

     

  

图8-29解放军在滦河上架设舟桥

  唐山地震时,正值盛夏,天气炎热,阴雨连绵,人畜尸体迅速腐烂发臭。大量厕所倒塌,下水道堵塞,环境污染非常严重,震后第三、四天就出现不少肠炎、痢疾。面对严重的环境污染和疫情苗头,唐山抗震救灾指挥部于8月2日召开紧急会议,决定成立防疫领导小组,并请求党中央、国务院派防疫队支援。8月3日前后,7个省、市、自治区和河北省各地的防疫队1200人火速赶到灾区。5万多件防疫器械和400多吨防疫药品,100万人份疫苗、菌苗,也从全国各地源源不断运到灾区。图8-30至图8-32是几张反映防疫工作的照片。

   

  

图8-30 防疫人员在喷药

     

  

图8-31 出动飞机141架次,洒药45290吨

     

  

图8-32 解放军某部医务人员为儿童接种疫苗

  综上所述,在党中央、国务院关怀下,在各级党委、政府主导的各级抗震救灾指挥部领导下,各部门密切配合,全国各地大力支援,充分发动群众,全社会参与,以自救与互救为基础,解放军为主力军,唐山地震的抗震救灾很快就取得了令世界吃惊的成绩。据不完全统计,7.8级地震当年,唐山地、市、县属企业有85% 已经或部分恢复生产。到1977年底,唐山市工业总产值已达到震前1975年的水平。

  我国20世纪80年代末以前历次抗震救灾工作都大体如此,只是唐山地震灾害最重,成立的抗震救灾指挥部的级别最高,派出解放军和动员省内外支援的队伍规模最大,任务更重,成绩更引人瞩目。1976年松潘、平武7.2级地震发生在川西高原,图8-33至图8-35是当年解放军在高山峡谷地区抗震救灾的照片。

   

  

图8-33 解放军指战员在抢修被松潘、平武7.2级地震震坏的木桥

     

  

图8-34 解放军指战员爬山涉水为松潘、平武7.2级地震灾区运送救灾物资

     

  

图8-35 解放军医务人员不畏艰险过河给受伤群众治疗

  8.3 专业紧急救援队伍是突发事件紧急救援的突击队

  唐山地震抗震救灾取得了巨大的成绩,为后来进一步

  搞好紧急救援留下了许多宝贵的经验,但也暴露了不少问

  题,除了前面提到过的速报能力与缺少应急预案以外,缺少紧急救援的专门装备和经过专业培训的专业紧急救援队伍,也是紧急救援方面的一条重要教训。

  解放军救灾部队在唐山灾区,发扬一不怕死,二不怕苦的精神,为尽可能多救出幸存者,立下了汗马功劳。但是,在唐山这样的工业重镇,遭受7.8级地震的袭击,倒塌的废墟重重叠叠。并不是所有的地方的废墟都可以用双手能够搬动的。有的地方还不能使用普通工业用的吊车等重型机械,因为重物勾连着重物,里面可能还有生命,盲目使用重型机械,一不小心有可能危害压埋在底下的生命。例如,钱刚的报告文学《唐山大地震》就描写了驻地在唐山的陆军二五五医院的一位年轻女护士,她值夜班的三层楼房整个倒塌了。有人从外面打穿了几层楼板,凿出了一个洞,发现她还活着,被残酷地夹在一块巨大的楼板和一个铁床架之间,上半身完好无恙,下半身死死地嵌入乱石中。战友们拼命扒开碎石,撬开杂木,可是由于没有合适的工具,无法掀动那块楼板,大家喂她吃,帮她梳洗,却没有办法把她救出来。这样的例子很多,紧急救援需要专门的工具。唐山地震发生在1976年,那时中国比较闭塞,甚至过分强调自力更生而拒绝国际援助。改革开放以后,发现许多国家建立了专业的紧急救援队,配备有专门的紧急救援装备。任何一个地方发生了破坏性强震,或其他突发性灾难,这些国家的紧急救援队都会在联合国有关组织协调下,前往紧急救援。图8-36是一组外国地震灾害救援队带着警犬和仪器在印度古吉拉特邦地震搜救现场工作的照片。

    

图8-36 日本(左上图)、瑞士(右图)和俄罗斯(左下图)救援队 带着警犬和仪器在印度古吉拉特邦地震搜救现场工作

    

  专业紧急救援队的优势在于有专门的装备和经过专业培训的成员。常见的搜救装备有:光学、声波、电磁或红外探生仪,以及轻便的切割、扩张和抬升器。光学探生仪的基本原理是将一个小巧的光学探头按装在一根细杆端部,这根细杆可以从废墟的缝隙中伸进去,底下的图像,包括是否有人,以及处于什么状态可以在上面的荧光屏清楚地看到。声波/振动探生仪的原理是在废墟表面布置若干探头,检测由压埋者呼喊或敲击发出的声波或其他频率的振波,由此来判定底下是否有人,以及大致在什么位置。由此类推,电磁、红外等其他物理方法也都可以用来探测废墟底下是否埋有生命,关键找到这种物理量遇到人与遇到废墟其他物质有什么区别。图8-37展示了几种救援队常带的轻便切割、扩张和抬升的工具。这在确定某处废墟下可能有人需要救援时,是很有用的。

图8-37 几种常见的切割(左上:剪切钳)、扩张(左下:扩张钳)和抬升(右:边缘抬升器)工具

  

网站声明联系我们网站地图 京ICP备:0608229777 Copyright 2011 中国地震局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