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预测预报  >  预测预报研究
2009年西部青年分析预报人员科技论坛(第二期)
发布时间:2012-03-23 12:35:39         信息来源:    

2009年西部青年分析预报人员科技论坛(第二期)

甘肃地震局  http://www.gssb.gov.cn/pub/jiance/dzyb/2009/08/13/1250149694674.html#

发布时间:2009-08-13

 

2009年西部青年分析预报人员科技论坛

  

 

第二期

2009年8月12日

━━━━━━━━━━━━━━━━━━━━━

8月12日上午,中国地震局地震预测研究所邵志刚博士主持了报告会,13位来自不同省、自治区、直辖市地震局和直属单位的青年分析预报人员作了相关报告。

四川省地震局朱航副研究员作了题为《耿达短水准观测资料在汶川8.0级地震前后异常的识别》的报告,报告首先对耿达场地站址岩性进行了调研落实,确定汶川8.0级地震前出现显著变化的A点为土层点。在此基础上应用岩土工程专用数值计算程序FLAC3D,使用有限差分方法模拟了附近施工对A点点位变化的影响。结果显示建筑施工导致了约3.6mm的竖向沉降,这与同时段短水准观测的A点点位的变化幅度相似,发展趋势一致。由此认为,耿达短水准AB测线测值从2006~2007年出现的变化是由于A点附近建筑施工影响所致。

新疆地震局张翼作了题为《地磁超低频极化方法在喀什地区的初步应用》的报告,报告介绍了地磁超低频极化分析方法的基本原理,利用该方法对喀什台的GM3磁通门磁力仪秒值观测资料进行计算,得到喀什台夜间数据的极化值。通过与台站周边地区震例的比对分析表明,喀什台地磁极化值出现高值后多数有较大地震发生,且每个阶段的极化结果有不同特点。

甘肃局曹玲玲作了题为《甘肃流体数字化资料特征分析》的报告,报告从资料的完整性、连续性、稳定性、动态特征、影响因素及与并行或近距离模拟资料的对比等方面,对甘肃地下流体数字化观测资料进行了评价,并分析了水位、水温、氡等测项对汶川8.0级地震的同震响应特征。

中国地震台网中心李纲副研究员作了题为《中国地震台网中心综合学科组日常会商资料汇总方法研究》的报告,报告介绍了其承担的合同制定向工作任务的进展和下一步工作计划。该工作目前已初步确定前兆异常汇总的内容和结构、几种前兆异常变化的展示方式。此外,已确定了基于前兆异常变化提出地震危险区的工作模式,该模式可用于中国地震台网中心预报部日常会商。

中国地震台网中心吉平作了题为《攀枝花6.1级地震和姚安6.0级地震形变短周期前兆异常对比研究》的报告,通过考察川滇两省“九五”和“十五”所有54个数字化形变观测台站的254个测项中数据质量良好的资料,结合辅助观测,对这两次6级地震前的短周期形变异常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震中距200公里以内台站的短周期前兆异常有很好的相似度,而200公里以外的台站对6级地震可能不存在明显的短期前兆异常。

中国地震局地壳应力研究所张彬做了题为《基于物理统计模型的强地震预测方法探讨》的报告,报告介绍了在强震动力动态图像综合预报模式与方法上的研究进展,其中包括地震活动图像和诱发地震等在强震危险区与孕震阶段判定中的应用,以及基于地震的动、静应力触发理论研究临界区低应力触发强震的可能机理等工作。此外,还结合2008年汶川8.0级地震等震例研究,讨论了综合地震前兆活动图像分析方法在强震危险状态判定研究中应用的可能。

中国地震局第一监测中心的张风霜作了题为《GPS连续观测资料不同方案计算结果对比分析及有关探讨》的报告,报告介绍了利用GAMIT/GLOBK软件包进行GPS解算时的参考框架选取、参数设置、解算精度优化等问题。通过对六种不同解算方案的对比分析,讨论了每种方案的适用性及需要注意的问题。最后,对GPS解算误差的性质进行了简要分析。

中国地震局第二监测中心的张晓亮作了题为《GPS资料揭示的大震孕震机理及相互触发关系》的报告,报告介绍了1999年以来多期GPS资料揭示的孕震区地壳水平运动动态变形特征,分析了大地震可能的孕震机理及大震间的相互触发关系。结果显示,2001年以来中国大陆三次7级以上地震均发生在地壳水平挤压运动强烈受阻的区域。大地震孕震区可能存在较明显的障碍体,地震一般发生在障碍体边缘及断层活动差异相对强烈区域。此外,地震之间还可能存在不同程度的内在关联。

中国地震局地壳应力研究所蔡晓刚做了题为《各向异性介质地震矩张量研究:新的机会?》的报告,报告介绍了对地震非双力偶机制成因的认识,及给出的ATI介质地震点源理论表达式。该项工作为各向异性地震矩张量反演奠定了理论基础。

中国地震局第一监测中心的董运洪作了《首都圈流动重力资料分析及地震趋势预测》的报告,报告首先介绍了首都圈地区重力资料的分布和观测精度情况,重点分析了近三年来首度圈地区的重力场动态变化特征。结合以往震例的分析结果表明,目前该地区不存在孕育强震的重力场变化背景。

甘肃省地震局冯建刚作了题为《青藏块体东北缘小震重新定位研究》的报告,报告介绍了由Hypoinvers方法给出的青藏块体东北缘1970年以来小震重定位结果,讨论了定位误差分布情况。通过对该区域b值和地震平均深度的空间扫描,研究了青藏块体东北缘的高应力(低b值)区和地震平均深度的空间分布特征。

云南省地震局刘丽芳作了题为《川滇地区中小地震震源参数特征研究》的报告,报告介绍了对川滇地区中小地震的震源参数特征的认识,以及利用地震应力降空间分布研究断层带应力状态的工作进展。结果表明,该地区地震矩与震级和震源半径之间均存在较好的线性关系,应力降与震级之间关系不明显,拐角频率和地震矩之间有明显的依赖关系。

重庆地震局魏红梅作了题为《重庆武隆爆破地震识别》的报告,报告介绍了2009年6月14~17日重庆武隆地区0~2.0级小震群活动的时空分布特点。通过分析认为该小震群为爆破事件,其判定依据主要包括初动方向、纵横波振幅比、影响范围和震级分布情况等。此外,通过调查表明,此时段震区确有隧道施工和采石爆破活动。

8月12日下午,甘肃省地震局冯建刚助理研究员主持了报告会,6位来自不同省、自治区地震局的青年分析预报人员作了相关报告。

陕西省地震局刘春作了题为《汶川地震序列中较大深度余震的一种可能的直接观测证据》的报告,为标定2008年汶川8.0级地震的余震深度,挑选恰好位于台站下方的“台下地震”作为精确定位的“GT事件”,利用出射角和走时差给出相对准确的震源深度。研究结果表明,在挑选的26次余震中,有两例的震源深度可达36公里,为深度大于30km的余震的存在提供了直接证据。

青海局李永强作了题为《利用变化率方法对甘肃地区水氡异常提取的初步研究》的报告,报告介绍了水氡基值变化率分析方法的基本原理,认为采用多台的水氡变化率参量生成水氡动态图像能较完整、直观地反映水氡异常的时空演化特征,并对震中的判定具有一定的指示意义。但由于青海省水氡观测台网的局限性,部分震例前水氡最大变化率图像只能显示部分图像信息。

宁夏地震局李国斌作了题为《宁夏十五数字化形变资料综合分析》的报告,报告综合分析了台项观测资料的连续率、日漂移、噪声水平、观测精度以及干扰情况,相关结果表明,宁夏十五数字化形变观测资料连续率较高。绝大多数观测资料精度较好,变化稳定,少数资料精度偏低。此外,倾斜观测资料受气温影响显著,应变观测资料受气压影响显著。

新疆地震局李志海作了题为《天山地区地震的重新定位》的报告,通过收集1988~2008年天山地区地震观测报告,基于全球Crust2.0速度模型,给出了利用Hypo2000和HypoDD对小震重新定位的结果,并分析了重定位结果的误差分布和定位精度。此外,报告重点讨论了该地区主要活动断裂的地震深度空间分布特征。

青海地震局的马震作了题为《青海省YRY-4型分量钻孔应变资料分析》的报告,报告分析了青海省境内钻孔应变仪观测资料的可靠性及变化特征,针对观测资料所出现的典型异常变化及干扰因素进行了分析,解释了部分异常变化的原因。结果显示,地下水、降水、气压及台点环境变化是青海省YRY-4型分量钻孔应变仪的主要干扰因素,也是导致资料出现明显变化的原因。此外,由于测点气候及地质水文条件的不同,仪器对干扰因素的响应差异较大。

青海地震局马玉虎作了题为《青藏块体强震活动状态及其趋势分析》的报告,报告介绍了青藏块体内历史强震活动概况,对于青藏活动地块内1920年以来的强震活动状态,如以7级为震级下限,强震活动交替存在5个平静和5个活跃时段;若以6.8级为震级下限,1947年以来的强震活跃与平静时段之间还存在过渡时段。分析认为,2008年青藏块体强震活动状态已发生改变,新疆于田7.3级地震和四川汶川8.0级地震的发生表明青藏块体已进入了7级强震的活跃状态时段。

8月12日下午本次论坛圆满结束,甘肃省地震局分析预报中心刘小凤副主任主持了闭幕式,中国地震局监测预报司预报管理处马宏生博士作专题报告,甘肃省地震局杨立明副局长致闭幕辞。

中国地震局监测预报司马宏生博士作了题为《我国地震预报现状、思路、措施》的报告,报告首先对我国地震预报水平与服务能力进行了客观评价,并阐述了我国地震预报的现状和主要问题。认为我国地震预报目前总体水平低,长中短临各类型、各震级强度地震的预报水平不均衡,个别方面水平相对较高。社会服务能力方面存在范围窄、数量少、科技含量低、速度慢等不足。目前我国地震预报的现状和主要问题包括:人员基础薄弱,人才储备匮乏;震情跟踪使用资料不全面,技术方法落后;分析预报组织体系萎缩,集中于短临预报;监测、科研、技术的基础支撑软弱等。针对上述问题和不足,马宏生博士介绍了中国地震局监测预报司提出的相关思路和应对措施,重点对 “长中短临大震后”地震预测/预报工作体系的思考与改进措施进行了分析:对于中长期预测工作,需要集中力量围绕重点目标,扎实、精细研究,坚持不断深入、持续创新发展;对于地震大形势预测工作,应该从大视野、多角度,科研性进行深入研究、动态监视与跟踪;对于危险区与短临跟踪工作,需要严密监视、精细分析,积累科学事实,归纳经验认识,积极探索实践;对于西7东6(以上)震后震情应对,应该做到最充分应用现有技术方法,快速有效反应、服务政府需求、应对社会影响。马宏生博士还对建立分析预报人员队伍与支撑技术方法储备机制和会商机制改革创新两项工作进行了重点介绍。对于前者,监测预报司将通过终身专业培训、引进和自主开发新的分析预报技术方法、组织分析预报岗位业务培训、召开青年分析预报人员科技论坛,以及面向青年预报人员实施震情跟踪定向任务等措施,为人员和技术储备提供条件;对于后者,监测预报司正在进行调研工作,形成改革方案后,准备在试点单位率先进行改革试验。马宏生博士还结合分析预报工作,号召与会青年专家融入事业发展潮流、实现个人成长追求。强调举办“青年分析预报人员论坛”的主旨是为打造创新型科研团队、促进青年分析预报人员成长,提供和创造条件,鼓励青年学者坚定从事地震预测/预报科学研究的信心。在成长过程中,青年分析预报人员在提高个人素质的同时,要具备协作精神,学会与人合作;在追求业务与学术成功的同时,更重要的是境界的追求,地震科学研究要有社会责任感。最后,马宏生博士对甘肃局为本次论坛成功举办所付出的艰辛和做出的努力,表示衷心的感谢。

杨立明副局长为本次论坛致闭幕辞,再次强调了“地震预报工作是政府和社会公众的最大需求”的观点,强调了年轻分析预报人员培养和储备的重要性,本次论坛在预报人员的培养和储备上起重要作用,充分肯定了本次论坛意义和价值。杨立明副局长简要回顾了论坛特邀专家报告的主要内容,回顾了张国民研究员的报告《Parkfield预报实验场:2004年6级地震对地震预测研究的影响》,尤其是其中的科学认识对我国地震预报实验场的建设具有重要的借鉴经验;刘杰研究员的报告详细介绍了地震预报论文写作的体会和建议,年轻分析预报人员论文写作方面受到了启发,对年轻地震分析预报人员的论文写作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马宏生博士的报告针对我国地震预报的现状、思路及措施进行详细的阐述,代表了中国地震局监测预报司对当前推进预报工作的思考和措施,对未来几年的预报工作具有指导意义。本次论坛有以下几方面特点:(1)报告涉及领域广,基本涵盖了地震预报的主要领域。既有传统方法的分析研究,也有新理论、新方法的应用研究,还有分析预报工作经验的交流体会;(2)报告水平高、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能够有效的解决地震预报实践工作中的实际问题;(3)作报告的各位青年分析预报专家能够很好的掌握报告的时间,都在规定时间完成报告内容的汇报和交流讨论;(4)与会的代表能够积极的参与到交流讨论中去,论坛气氛活跃,每个报告都得到了充分的交流和讨论。

杨局长指出,汶川8.0级地震后,地震预报系统暴露出了预报人员基础薄弱、人才储备不足、人才年龄断档等问题。针对目前暴露出来的问题,2009年全国地震监测预报工作会议提出了要“树立信心、迎难而上”,全面推进地震预测/预报事业的发展;年轻的分析预报人员要抓住机遇,加快自身能力和素质的提高,早日成为地震预报系统的骨干。中国地震局监测预报司预报管理处高度重视青年预报人才的成长,通过设立震情定向合同制工作任务,给年轻地震分析预报人员提供了必要的经费支持;通过西部青年分析预报人员科技论坛,提供了交流的平台。地震预报人员更要坚持“震情第一”观念,加强区域合作,加强所局合作,尽职尽责地做好本职工作,力争地震预报工作最大程度地满足社会公众的需求。汶川地震后,广泛提及和认可的认识是目前中国大陆强震可能处于成组活动状态,对下次强震要有紧迫感和危机意识,希望年轻人加强沟通,强化震情意识,切实把预报工作做好。论坛达到了预期的目标,完成新理论新方法的交流、震情跟踪定向任务的交流汇报、预报经验和体会的交流。杨局长代表甘肃省地震局,祝愿各位青年专家利用机会加快成长、尽快承担重任。

本次论坛在热烈友好的氛围中圆满结束。欢迎关心青年人才培养的领导和专家,就如何进一步加强地震预报人才储备工作提出宝贵意见和建议。

 

网站声明联系我们网站地图 京ICP备:0608229777 Copyright 2011 中国地震局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