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预测预报  >  预测预报研究
2009年西部青年分析预报人员科技论坛简报(第一期)
发布时间:2012-03-23 12:32:25         信息来源:    

2009年西部青年分析预报人员科技论坛简报(第一期)

甘肃地震局  http://www.gssb.gov.cn/pub/jiance/dzyb/2009/08/12/1250048793799.html#

发布时间:2009-08-12

 

2009年西部青年分析预报人员科技论坛

  

 

第一期

2009年8月11日

━━━━━━━━━━━━━━━━━━━

〖编者按〗 尽管地震预报是世界性的科学难题,经历了地震是否能够预报的国际大辩论,但目前国际地震预报的技术和方法研究方兴未艾。尽管目前我国地震预报水平很低,经历了汶川8.0级地震的痛苦挫折,但我国地震预报仍将坚定不移地继续推进和发展。然而,是否能够在政府和公众不断高涨需求的促进下、在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形势下,实现中国地震预测预报的持续发展,必要条件之一就是能否成功地培养出新一代的、既有扎实理论基础、又掌握国际前沿技术方法的科研团队。为加强青年分析预报人员培养教育,提高业务素质,在甘肃省地震局领导的支持和有关部门的协助下,中国地震局监测预报司于2009年8月11日在兰州举办2009年西部青年分析预报人员科技论坛。论坛以地震预测预报新技术方法和科研成果交流、震情跟踪合同制定向工作任务进展汇报、工作经验与体会交流、科研能力与素质讲座等为主题。来自西部十五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地震局和中国地震局直属单位的50多位年轻分析预报骨干和预报中心主任参加了交流讨论。本次论坛将编写两期简报,报道有关报告题目、部分研究内容和会议活动情况等。欢迎关心青年人才培养的领导和专家,就如何进一步加强地震预报科研队伍培养,增强人才储备基础工作提出宝贵意见和建议。

中国地震局监测预报司预报管理处马宏生博士、甘肃省地震局王兰民局长、杨立明副局长等领导出席本次会议。论坛特别邀请中国地震局地震预测研究所张国民研究员、中国地震台网中心刘杰研究员等专家作专题报告。来自重庆、四川、云南、西藏、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局,以及预测所、地球所、地壳所、台网中心、一测中心、二测中心等单位的五十余位青年分析预报骨干分别就各自的科研工作成果进行了认真热烈的交流讨论。

开幕式由甘肃省地震局杨立明副局长主持,王兰民局长代表甘肃省地震局党组致欢迎辞,对参加西部青年地震分析预报人员论坛的青年地震工作者和特邀专家表示热烈的欢迎。王兰民局长强调,经过几十年的努力,地震预报事业取得了显著成绩,国内地震预报受到了广泛的关注,但是汶川地震后,地震预报工作经受了前所未有的压力和挑战。然而令我们更加充满信心的是,党和政府、社会公众对地震部门的预报工作既给予充分理解,又抱有更高的期望,使得地震预报仍然是政府和社会对地震部门的最大需求。能否在已有数字观测技术和预报理论与方法基础上,使地震预报工作持续长期创新发展,实现由经验预报向物理预报过渡,最终使我们的预报能力基本满足政府和社会的需求,其必备条件之一就是能否成功培养出既有扎实理论基础、又掌握国际前沿技术方法的新一代科研团队。中国地震局西部青年地震分析预报人员科技论坛的创建是监测预报司培养新一代地震预报科研团队的重大举措之一。我们相信,论坛将在加强青年地震分析预报人才培养,搭建青年地震预测研究交流平台,激励青年人才学习进取和开拓创新,提高综合业务素质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本次西部青年预报论坛在兰州召开,为甘肃局分析预报人员带来了一次难得的学习机会,通过本次论坛学习地震预测预报新技术、新方法方面的科研成果、震情跟踪分析研究的最新进展及先进工作经验和好的工作方法。来自各个单位的青年预报专家通过对地震预报新理论、新方法、新经验及新进展的交流,将会对地震预报工作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也希望各位专家在论坛期间对甘肃局防震减灾工作特别是地震预报工作多提宝贵意见和建议。最后王兰民局长祝各位与会专家在兰州期间身体健康,心情愉快。

马宏生博士代表中国地震局监测预报司做了讲话,讲话主要探讨了两个问题,即国际同行关于地震预报的态度和汶川地震后中国地震局监测预报司调研反思与初步认识。马宏生博士在报告中指出,IASPEI对地震预测研究支持的决议,以及2009年以来已连续召开的五次有关地震预测/预报的国际会议,包括IASPEI2009年大会、美国地震学会大会、欧洲地震科学联合会、里斯本召开的第二届地震预报国际研讨会、以及北京地震学与地震预报国际研讨会,均显示出国际上对地震预测预报研究方兴未艾。自1966年邢台地震后,我国的地震预报在挫折中前行,走过了40多年的艰辛历程,地震预报工作者不畏艰难,勇于探索,逐步摸索出具有我国特色的长中短临渐进式的经验地震预报方法体系。在地震预报实践中取得了重要进展,对部分大震做出具有减灾实效的临震预报。但据不完全统计,1966年以来对5级以上特定类型的地震做出一定程度有减灾实效的短临预报仅占6.9%。唐山7.8级和汶川8.0级地震在震前均未做出短临预报。经历挫折之后,经过调研,我们总结后认为制约预报发展的因素主要有:(1)实际前兆观测中存在仪器老、观测技术旧和数字化观测数据质量差等问题突出;(2)科研基础脱节,地震预报严重缺乏科技支撑;(3)技术基础软弱,前兆观测缺乏高水平的信息处理技术、能力强大的信息提取、分析和演示系统,震情跟踪工作的科学基础需要进一步提高。但经历了汶川8.0地震的痛苦挫折后,我国地震预报仍将坚定不移地继续推进和发展,因为它是国家赋予我们的法律职责,是社会公众的强烈需求,也是我们事业发展源动力。地震预报能否持续发展并不断有所提高,前提之一就是能否成功的培养出新一代的、既有扎实理论基础、又掌握国际前沿技术方法的科研团队。为持续推动青年地震预报队伍培养,并为青年地震预测研究人才搭建交流平台,中国地震局监测预报司从2006年开始按学科、分阶段对青年预报人员进行了系统、全面的培训。继2008年第一届西部青年地震分析预报人员论坛后,在甘肃省地震局领导的支持和有关部门的协助下,本次2009年中国西部青年分析预报人员科技论坛在兰州顺利举办。希望通过年轻人自己掌握的新技术、新方法、新成果的交流,以及特邀专家做的科研能力与素质培养为主题的专题报告,激励年轻分析预报人才不断学习进取、开拓创新。最后感谢甘肃省地震局领导和会务同志对本次论坛的召开付出的大量心血,为会议代表提供了良好的交流条件,也预祝本次论坛圆满成功。

11日上午开幕式后,由杨立明副局长主持会议,论坛特邀专家张国民研究员和刘杰研究员分别作了专题报告。

论坛特邀地震预测研究所张国民研究员向与会青年专家作了题为《帕克菲尔德地震预报实验场:2004年6级地震及其对地震物理和地震预测研究的影响》的研究报告。报告首先介绍了美国中加州帕克菲尔德(Parkfield)地震预报实验场的建设、运行以及场区内发生的2004年6级地震的情况。阐述了实验场运行期间遇到的一系列地震预测研究相关的科学问题及其新认识。这些科学认识包括:活动构造破裂分段研究是地震长期预测的基础;无震滑动是地震预测中的一大难点和障碍;地震复发模型具有相当大的不确定性和预测应用上的局限性;地震前兆的复杂性、差异性及其在地震预报中常用原则(前兆异常重现性和相似性)的挑战等。报告最后着重介绍了该实验场对中国大陆地区地震监测预报相关研究工作的启示。张国民研究员还鼓励与会的青年分析预报专家在吸收国内外地震预测/预报工作经验的基础上,勤勉努力地工作,企盼未来的地震预测/预报事业取得长足进展。

中国地震台网中心刘杰研究员作了题为《地震预报论文写作的体会与建议》的报告,就如何撰写地震预报论文进行了精辟的讲解。首先分析了四种不同类型地震预报论文的写作内容、写作特点及应注意的问题。刘杰研究员强调,虽然论文写作的内容大于形式,论文是“做”出来的,不是写出来的,但科技论文撰写还具有自身规律性,熟悉这种规律往往可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就写作方面,刘杰研究员讲解了清晰撰写科学论文的基本要素,对论文标题、摘要、引言、前期工作、自己的贡献、理论与实验依据、讨论、结论、参考文献等写作方法进行了详细讲解。并通过实例分析了论文写作忌讳的几个方面。广大学员从深入浅出的讲解中汲取到了地震预报论文写作方面的丰富知识。

11日下午,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蒋长胜博士主持了报告会。14位来自不同省、自治区以及中国地震局直属单位的青年分析预报专家做了相关报告。

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蒋长胜博士作了题为《地震可预测性研究和CSEP计划简介》的报告。上世纪末围绕地震可预测性问题的国际大讨论后,地震预测预报研究,越来越从一种试图“毕其功于一役”的研究路线转变为“循序渐进”的研究路线。2006年1月起,美国南加州地震中心发起和组织了由多个国家参与的“地震可预测性合作研究”(CSEP)计划。目前,中国也在积极参与该计划。报告介绍了CSEP计划的发起、目标、研究现状,讨论了中国的地震预测/预报研究学者如何参与该计划,并在其中发挥作用、有所收获等问题。

中国地震台网中心闫伟作了题为《定点形变场变化与强震关系初探》的报告。报告介绍了定点形变场的研究意义和研究思路,重点讨论了2008年5月12日汶川8.0级、2008年3月30日肃南5.0级、2009年7月9日姚安6.0级地震前后形变场的变化情况,并分别分析了倾斜场和应变场的不同异常变化特征。

中国地震局地震预测研究所邵志刚博士作了题为《四川汶川8.0级地震前后中国大陆强震活动状态研究》的报告。利用最优分割分析了中国大陆西部及邻区大三角地区1800年以来8级大震活动过程,结果表明,该地区8级大震活动具有百年尺度的周期性特征,目前该地区可能处于8级地震丛发前的过渡时段。对于中国大陆地区7级浅源地震,利用显著性检验和强震活动过程类型,分析认为,1955年前后强震活动过程差异显著,且8级地震在此过程中控制作用明显。由b值和中强地震受调制的比例分析认为,2008年以来中国大陆地区可能进入强震多发时段。

中国地震局地震预测研究所武艳强作了《GPS变形分析中星历、参考框架的影响及龙门山南段的变形分析》的报告,报告首先讨论了GPS变形分析中星历的影响,结果显示精密星历和快速星历对单历元解算以及短基线精密解算影响不大。其次,对GPS变形分析中参考基准问题进行了分析,总结了基准相关量和基准无关量的变形特性。最后,对龙门山断裂带南段现今水平形变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目前龙门山断裂带南段可能仍处于闭锁状态。

接下来的交流活动中,承担中国地震局监测预报司震情跟踪合同制定向工作任务的10位青年专家汇报了各自工作的进展,并就与会专家提出的问题作了解答和交流。

中国地震台网中心晏锐作了题为《地下流体观测量对比分析研究——水位与体应变的关系》的报告,报告分析了北京昌平和辽宁阜新台水位和体应变对2004年12月26日苏门答腊MS8.7地震和2008年5月12日汶川MS8.0地震的响应特征,结合孔隙弹性理论,讨论了井孔压力与体应变之间的关系。认为水位和体应变对地震波的响应资料可用于确定含水层介质参数,该参数可为地震异常判断和震后效应识别提供新判据。

四川省地震局张永久作了题为《汶川地震前川滇地区小震震源机制研究》的报告。报告介绍了汶川地震前川滇地区3级以上地震,以及汶川3.5级以上余震的震源机制解结果,以及由此计算的平均主应力场方向和一致性参数在汶川地震前的变化特征。认为这种变化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反应了川滇地区强震前的应力场异常信息。

新疆地震局龙海英作了《新疆天山中段中强地震波速比异常震例研究》的报告,报告利用天山中段数字化地震波资料,计算了2006年11月23日乌苏5.1级和2007年7月20日特克斯5.9级地震前波速比的变化情况。结果显示,两次地震前均存在明显的波速比变化异常,特克斯地震前异常空间分布区域明显比乌苏地震前大,且特克斯地震前波速比异常时序曲线出现明显高值突跳,而乌苏地震前未出现明显的高值突跳。

云南省地震局邬成栋作了《云南两次6级地震的预测对比及体会》的报告,报告分析了云南局对2007年6月3日云南宁洱6.4级地震和2009年7月9日云南姚安6.0级地震的预测情况。两次地震前,云南地区均出现了5级以上地震的长时间平静,强震背景突出;宁洱地震前3级以上地震处于平均活动水平,但空间集中现象明显,姚安地震前3级以上地震明显增多,但分布较均匀;宁洱地震的前兆群体异常突出,而姚安地震前则不明显。

甘肃省地震局的严武建作了题为《利用重复地震观测祁连山地震带地壳介质变化》的报告。报告介绍了周龙泉博士提出的“利用重复地震观测地壳介质变化”的理论及方法,利用该方法研究了祁连山地震带2000年以来的5级以上地震前后地壳介质变化情况,分析了2008年肃南5.0级地震前震中附近台站走时的变化特征,发现这些台站在地震前都存在较大的走时差变化。

陕西省地震局石军作了题为《陕西地区小震精定位的初步结果》的报告。报告介绍了1970年以来陕西区域地震台网地震观测报告的收集整理情况,以及利用Hypo2000和HypoDD方法对陕西及邻区小震重新定位的工作进展。展示了不同构造单元在水平和深度剖面上地震定位前后的对比情况,讨论了两种定位结果的误差。

甘肃省地震局梅秀苹作了题为《甘东南地区礼县震群事件的再研究》的报告,报告针对2003年和2009年甘肃礼县地区的中小地震震群,利用地方震S波波形资料计算了拐角频率、应力降和震源半径等震源参数。进一步分析结果显示,“九五”台网资料计算得到的震源参数与一般地震似乎无法区别;“十五”台网计算得到的拐角频率和应力降可能比一般性地震要低。

四川省地震局的汪智作了题为《四川地区中等地震和强震关系研究》的报告。报告介绍了四川及邻区中等地震的类型和分布特征与强震之间的关系。分析表明,该地区7级强震前多伴有4级震群发生,部分6级地震前有双震现象;此外,在空间分布特征上,4级地震的单一带状分布与强震的发生位置存在一定的对应关系。

宁夏局司学芸作了题为《固原硝口气体He、CO2映震情况和干扰因素初步研究》的报告。报告总结了固原硝口气体He和CO2在观测以来的5次震例。对于仪器设备导致的测值不稳定问题,分别从仪器预热时间的长短、电流、载气压力变化三个方面进行了试验研究。结果表明,30分钟以上的预热对测值没有明显的影响,而电流和载气压力对测值影响明显。

新疆局高小其副研究员作了题为《“天山地区典型地下流体震例的总结”及“新疆宏观异常测报”工作的进展》的报告。首先简要回顾了天山地区典型地下流体震例总结的目标任务和工作进展。详细介绍了新疆局“三网一员”工作中关于宏观异常的三本印刷材料:《宏观异常测报手册》、《十二次强地震前宏观异常摘编》和《论地震宏观异常及12次典型震例》。以1975年海城地震、2008年于田地震和汶川地震为例,介绍了典型的宏观异常情况,讨论了可能的短临预报思路。报告最后简要介绍了哈萨克斯坦在动物宏观异常观测工作方面的情况。

 

网站声明联系我们网站地图 京ICP备:0608229777 Copyright 2011 中国地震局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