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4月20日芦山7.0级地震发生地距2008年5月12日汶川8.0级地震约90公里,均在龙门山断裂带上。这不由得使人想到芦山7.0级地震是不是汶川8.0级地震的余震问题。图1为汶川8.0级地震和芦山7.0级地震4级以上余震分布图。其中空圈为汶川地震余震分布,实圈为芦山地震余震分布,星号为两次主震震中。从图1看,两次大震的4级地震余震区边界相距约30公里,芦山7.0级地震发生在汶川8.0级地震余震区外,将其看作另一次地震是合理的,但这两次地震的活动是密切关联的。
图1、汶川8.0级地震和芦山7.0级地震4级以上余震分布图(星号为两次主震震中)
从图1 的汶川8.0级地震余震分布以及相关的破裂研究结果看,均表明汶川8.0级地震向东南方向破裂的特征明显,具有单侧破裂的特征。而近5年后的庐山7.0级地震似补充了西南方向的破裂。有类似特征的地震实例是2004年12月26日的印尼8.7级地震和2005年3月29日的印尼8.3 级地震。8.7级地震为向北北西的单向破裂,8.3级地震为向南南东的破裂,这使整两个余震区相连。而这两次地震普遍认为是两次地震而不是主震和余震关系。汶川8.0级地震和芦山7.0级地震情况与这两个震例类似。图2为2004年12月26日的印尼8.7级地震和2005年3月29日的印尼8.3 级地震余震分布图,其中空圈为8.7级地震余震,实圈为8.3 级地震余震,星号为两次主震。
图2 2004年12月26日的印尼8.7级地震和2005年3月29日的印尼8.3 级地震余震分布图 根据我国973项目给出的构造块体划分,龙门山断裂带是青藏块体巴颜碦拉地块的东边界。青藏块体是强烈隆起变形区,是印度板块和欧亚板块碰撞的结果。其中巴颜碦拉地块主要向东南方向运动,在东边界与地壳坚硬的四川盆地相遇,运动受到限制,能量在龙门山地震带区域积累并释放。汶川8.0级地震和芦山7.0级地震就是其积累能量的释放结果。这两次地震相同的逆冲震源机制也说明了这一点。图3为巴颜碦拉地块示意图和有史以来该区域的6级地震分布图,其中,红实线为973项目划分的二级块体边界,实圈为发生在龙门山断裂带山的地震。 龙门山断裂带上长约500公里,有地震记录以来,共发生5级以上地震61次,6级以上地震14次,8级地震1次,但随时间的强度分布很不均匀。汶川8.0级地震前700多年该区没有7级以上地震发生,活动水平也就是6.5级。但2005年汶川8.0级地震大大突破了历史水平,本次芦山7.0级地震又给出了有补充单侧破裂的地震活动特征,这些均表明龙门山断裂带上地震活动的复杂性,以及我们掌握的地震样本太少,记录历史太短的事实。图4为龙门山断裂带有史以来5级以上地震M-t 图。
图3 巴颜碦拉地块示意图和有史以来该区域的6级地震分布图
图4为龙门山断裂带有史以来5级以上地震M-t 图